6000元引發的香港移民資訊“新移民”之爭
三月初香港財政預算案公布之後,一片倒彩聲,于是財政司司長從善如流,決定修訂預算案,宣布向香港永久居民每人發放6000元現金。結果一批新移民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把他們剔除在外。
抗議的場面頗爲激烈,于是在香港也引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護照移民,同情的,反對的,有人更是在網絡上發起了反對派錢給新移民
的活動,短短時間,就有八萬多人響應。
差不多半個月過去了,當我從日本采訪結束回到香港,這個問題還在繼續,政府打算透過關愛基金向新移民發放6000元,但是在是否要對新移民進行收入資格審查的問題上,無法取得一致。
其實這裏談到的新移民,絕大部分是指那些每天一百五十個,拿著單程證從內地來香港定居的人。這一百五十個名額,是由內地出入境部門審批,爲了家庭團聚,所以主要是港人在內地的配偶、子女、父母。像單程證這樣的持有者,在內地的戶口會被注銷,申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必須上繳,而到了香港,因爲需要七年才能夠成爲永久居民,才夠資格申請特區護照,于是在這七年的時間裏面,只能夠拿著一本“身份證明書”DI,但是申請簽證卻是相當麻煩,因爲不少國家並不承認這本證件。
新移民這個稱呼其實很吊詭,到了回歸之後,顯得相當政治不正確,于是在九七之後,又有了一種新的稱呼方法,叫做“新來港人士”。只是不管是新移民也好,還是新來港人士也好,在香港總是背負著負面標簽,還是有很多人帶著偏見看待這個群體,盡管這些帶著偏見的人本身就是從新移民變成老移民的,畢竟在香港七百多萬人口當中,護照移民,百分之四十五不是在香港出生。
舊移民看不慣新移民,是因爲總是拿自己當年來到香港,在惡劣的環境下如何打拼來和新移民進行比較,那個時候政府公共服務和福利政策缺乏,因爲這樣,他們認爲現在的新移民好吃懶做,所以才會大部分人積累在社會底層。但是他們忽略了,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有向上流動渠道的時代,不光是新移民,就連本地畢業的大學生,不少人也覺得看不到未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隨著經濟轉型,不再是這些舊移民來到香港打拼的勞動密集産業的時代,這些舊移民中的不少人被淘汰出來,于是和新移民要一起在低技能行業裏面競爭。
其他一些人看不起新移民,是總有這樣一種感覺,認爲這些新移民素質低下,來到香港因爲缺乏技能,只懂得依賴政府救濟,是社會的寄生蟲。而一些濫用政府救濟的個案在被媒體曝光之後,也加深了人們這樣的印象。但是如果看看香港政府的調查數字,卻可以發現,這些人群的學曆不算低,2005年第二季度調查顯示,中學教育程度以上的新移民,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五,比五年前上升了百分之十八。既然學曆提高了,爲何無法發揮所長,那就需要反思,是否因爲社會歧視以及制度上的各種限制?
如果說這次6000元引發香港社會的族群分裂,那麽說到底還是因爲政府,也因爲這樣,更多批評的聲音指出,如果政府把這些分給大家的錢投入長遠的福利政策,那樣才可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特区政府一直以来强调 “优质人口论”,于是一方面放宽条件吸纳内地专才和优才,一方面提高享受公共服务的资格。但这让新移民生活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窘迫。人口政策不从改善民众生活入手,而是收紧福利,显得相当的势利,这才让 “非优质人口论”这种赤裸裸的歧视言论,能够如此堂而皇之,振振有词。(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乔鸿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