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鴻》:中格複交後中國外交官首抵格林納達
喬鴻網北京4月16日電最新一期中國《喬鴻》雜志刊登《中國外交官首抵格林納達》文章,介紹了中格建交的曲折經曆以及筆者眼中的格林納達。現摘發如下:
受命出發
2005年1月20日,出差途經紐約,一進旅館趕緊打開電視,果然看見那條預計到的新聞: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格林納達于當日恢複外交關系。
10天後,喬鴻移民,我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首都西班牙港接到通知:作爲中國大使館建館小組成員盡快趕赴格林納達。回到北京已是2月6日(臘月二十八),春節後趕緊做各種准備。
在北緯12度-18度、西經61度-63度這一帶,自北向南呈弧形分布著20多座活火山,由這些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宛如一串斷線的珍珠,散落在東加勒比海。格林納達就是這些珍珠中最南端的那一顆,由主島和另外兩個小島(卡裏亞庫和小馬提尼克)組成,總面積344平方公裏,人口10萬。
出發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把五星紅旗小心地疊起來,放進背包。一個月後,這面國旗將飄揚在西半球的那個小島上。3月7日,筆者和一位同事先期啓程,新任命的駐格大使錢洪山親自到機場送行。
3月10日上午10點40分,我們抵達格林納達首都聖喬治。走下那架DASH-8螺旋槳小飛機,格林納達外交部的禮賓官已在迎候。這是一個很有象征意義的曆史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駐格林納達的外交官首次踏上這片土地。
外長約見
從機場到城裏的一路上,去年9月“伊凡”飓風摧毀的房屋設施不絕于目。下榻的賓館位于加勒比海著名的安斯海灘,雖然房間裏陳設比較簡陋,損壞的房頂和窗戶還未全部修複,但天然的幽靜環境正合我意。剛進房間,禮賓官就打來電話:尼姆羅德外長下午1點鍾約見。
中國與格林納達于1985年建立外交關系,但雙方均未在對方設立大使館。1989年7月,格林納達政府經不住台灣“銀彈外交”的拉攏而與之建立“邦交”,中國政府隨即宣布中止與格林納達的外交關系。
近年來,格現政府逐漸意識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外交關系的原則性和必要性,2004年12月,總理米切爾親率外長尼姆羅德訪華,就兩國恢複外交關系與中方商談。
1月中旬,尼姆羅德再次來到北京,兩國外長簽署了複交公報。我們抵達前,格方告訴我們,台灣“外交官”已全部離境。
在一座被響亮地叫做“部長大樓”的建築裏見到了尼姆羅德外長。這座比北京遠郊鄉政府還局促的小樓,容納了總理辦公室和政府12個部當中的9個。
尼姆羅德身兼外交和國際貿易部長、卡裏亞庫和小馬提尼克事務部長、法律事務部長3個職務,卻只有一間不大的辦公室。我們到達的第二天,他又被任命爲總檢察長,真稱得上是最“節省資源”的部級幹部。
尼姆羅德年輕時在美國獲政治學學士、刑法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在格林納達多黨民主的小舞台上拳打腳踢多年,爲米切爾政府立下汗馬功勞。
今天的見面已是重逢,他叫筆者有事只管撥打他的移動電話。政府官員辦事的效率和方式使我有重返非洲的感覺,除了有些著急,還有幾分親切感。筆者在非洲多年積累的經驗又派上用場:凡事只管找一把手。
了解格林納達
當代曆史上使格林納達聞名遐爾的事件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新寶石運動”(“寶石”一詞在此是“爲福利、教育和解放共同奮鬥”的英文縮寫)和由此引發的美國入侵。
1979年3月13日,比肖普領導的“新寶石運動”發動政變,推翻了正在美國訪問的格林納達首任總理蓋裏。35歲的比肖普出任人民革命政府總理,推行效仿蘇聯和古巴的內外政策。
1983年10月19日,“新寶石運動”領導層火並,比肖普等人被殺,全國大亂,美國乘機出兵格林納達。民族黨(格現在的反對黨——民族民主大會黨前身)在當年的大選中上台,布萊茲擔任總理直到1989年底去世。此人上台後在外交上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最後一件大事卻是與台灣“建交”。
到格林納達後的第二個周末,筆者拜谒了幾乎安葬著格林納達全部曆史人物的公墓。站在公墓山頂,聖喬治盡收眼底,那座見證了格林納達300年滄桑的炮台默默地聳立在遠方,任憑海浪擊打,鏽迹斑駁的大鐵炮指向蔚藍的天際。
格林納達是錯綜複雜的加勒比曆史的一個聚焦點,格林納達人在風雲變幻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和價值觀。要讓格林納達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必須首先了解他們。走近與中國相距遙遠的格林納達,要做的事很多,要讀的書也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