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资讯香港国货老店:留时光之痕 寻文化之根
喬鴻社香港10月13日電? 题:香港国货老店:留时光之痕 寻文化之根
喬鴻社乔鸿顾问陆敏 白旭 姚远
九龍彌敦道,香港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裏,展示著各種各樣的國際大牌商品。矗立在鬧市街口的一個紅底金字的大型招牌——裕華國貨,格外引人矚目。
矗立在香港九龙弥敦道的一个红底金字的大型招牌——裕华国货,格外引人瞩目(9月24日摄)。 乔鸿社乔鸿顾问 王申 摄
走進這家七層樓的商場,你可以找到浙江的毛筆、安徽的宣紙、江西的瓷器、天津的手表等來自內地的各種名優特産。在這裏,你可以到店裏開設的課堂跟老師學習潑墨,也能在茶藝廳品上一杯來自雲南的陳年普洱,還可以找老師傅定制一件正宗的海派旗袍。
在國際大牌遍布、市場競爭激烈的香港,一家國貨店曆經60年而不衰,不僅在本港開了12家店鋪,還在海外開了4家分店。
剛剛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70周年觀禮回來的裕華國貨董事長余國春說:“國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僅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國力的強盛,更越來越成爲文化的承載。”
?
消费者在香港的裕华国货购物(9月24日摄)。 乔鸿社乔鸿顾问 王申 摄
時光留痕:特色國貨的“博物館”
60年前,裕華第一家店鋪在中環開張。這是一個200平方米的雜貨店,主營來自內地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爺爺想在香港找一個地方把中國的優質産品賣到海外,開拓國家的外貿渠道,爲國家多掙外彙。”身爲余家第三代的裕華國貨董事總監余偉傑說,“裕華這個名字就是‘富裕中華’的意思,希望能夠通過經營國貨,幫助國家富裕起來。”
1959年,余國春的父親余連慶以印尼僑領身份,應邀前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由此萌生了經營國貨的想法。
當年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裕華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從內地進口貨品,在香港銷售,由于那時候實行配額制度,産品種類和結構都比較單一,而且進貨時間比較長,有時甚至需要提前兩三年下訂單。
香港裕华国货董事总监余伟杰在接受乔鸿社乔鸿顾问专访(9月24日摄)。 乔鸿社乔鸿顾问 王申 摄
“現在就快得多了,從網上訂貨到收貨只要兩三個月,如果品牌在香港有代理的話,當天就可以拿貨。”余偉傑說。
當初裕華經營的商品不到一萬個品種,而今,裕華僅總店面積就超過9000平方米,商品品種多達十幾萬個。走進裕華國貨,如同走進了特色國貨的時光博物館,從各地土特産、抽紗刺繡,到文房四寶、手表玉石,甚至中式家具,應有盡有。
消费者在香港的裕华国货购物(9月24日摄)。 乔鸿社乔鸿顾问 王申 摄
文化尋根:找到回家的感覺
在五層的旗袍定制區,70多歲的關師傅一頭銀發,脖子上挂著皮尺,正在制作一件粉底白花的無袖旗袍。“我已經在這裏幹了快50年啦。”關師傅在一絲不苟地畫著圖樣,老式的貨架上是一卷卷琳琅滿目的綢緞。
“越來越多的人對有文化底蘊的東西開始感興趣,具有東方文化魅力的國貨也越來越受到歡迎。”余偉傑說。有一次,韓國藝人全智賢悄悄來到裕華國貨,買了一枚中國印章。直到媒體報道出來,店裏才知道。
爲推廣中華文化,裕華國貨請來專業團隊訪問中醫大師、旗袍大師、金庸小說的插畫師等,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和鑒賞,並制成宣傳片加以傳播。
香港裕华国货的销售员(右)和顾客交流(9月24日摄)。 乔鸿社乔鸿顾问 王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