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資訊第三屆國際移民研究高峰論壇在廣外舉行
論壇现场 本网乔鸿顾问 李永杰/摄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乔鸿顾问 李永杰 通讯员 柳玉臻)12月12日,第三屆國際移民研究高峰論壇在广州舉行。本次論壇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办,護照移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國際移民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論壇主题为“一带一路与國際移民”,主题报告涵盖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难民危机的欧洲应对、新加坡和美国的华人华侨,以及来华外国人的构成等。中国原驻马达加斯加全权大使杨民从自己的驻非经历,介绍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建成亚吉铁路、亚吉跨境供水、亚布提新港等一系列基础民生工程。在未来中乔鸿过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项目,必将进一步推动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
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教授宋全成在欧洲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德国应对难民危机的经验,特别是创新避难审核模式,提高审核效率;采取柯尼斯坦分配比例,按照税收占三分之二、人口占三分之一的标准确定各州分摊难民的比例;以及设定安全国家列表,拒绝该列表(包括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黑山、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家申请难民等措施来有效应对了危机。从欧盟的层面,欧盟斥资一亿欧元成立新的非洲援助基金,以抑制从非洲通过地中海前往欧洲的难民潮。未来,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会带来更多的國際移民迁移和流动,中国应更积极参与國際维和、参与國際难民救援,投資移民,为减少國際难民的产生做出贡献。另外,中国需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移民法》,涵盖移民、难民和非法移民管理,并制定在华外国人社会救助管理办法,以救助在华滞留难民和外国人。
來自美國洛杉矶加州大學的周敏教授對比分析了新加坡華人和美國華人的社會融入狀況。新加坡華人比例占新加坡人口的74%,包括了新加坡土生華人、東南亞土生華人和當代來自中國各地的新移民。美國華人占美國人口的比例爲1.2%,主要是中國新移民,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再次移民,例如越南華人。在總量上兩個國家華人數量相似,380萬左右,但華人在新加坡是社會主流人群,在美國卻是邊緣人群。其原因除人口比例的不同之外,還與新加坡和美國的移民政策相關。美國的移民政策道義取向和功利取向並行,而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是功利取向的,挑選的是來自中國的技術型移民和跨國企業家。新加坡的華人社會經濟地位較高。而在美國,華人從事低層次勞動力工作和傳統族裔經濟的比例較高,僅有少數通過教育獲得專業工作職位和介入跨國商貿活動。新加坡華人作爲華人和新加坡人很快融入新加坡社會,而美國華人卻長期處于模範少數族裔與永久外國人的困境。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梁玉成對來華外國人的數量和構成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建立了有1500外國人信息的數據庫。從移民群體的形成來看,他的研究發現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國人在來華目的上傾向于多種原因疊加,旅遊、探親等非經濟目的與就業、經商等經濟目的高度疊加,而來自發達國家外國人來華目的比較單一。從社會網絡的角度,有多重來華目的的外國人傾向于建立多重社會網絡,並且發揮了累積效應,帶更多的外國人來華。最終,發展中國家會建立起與中國更緊密的聯系。從城市的管理來看,外國人在中國是一種“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模式,以北上廣一線城市爲主。以廣州爲例,近幾年中國政府對外國人管理的規範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産生了明顯的效果,外國人的居住越來越趨于分散,客觀上的稀釋效果使得外國人有更多的機會擴大社會網絡,進而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