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資訊香港著名設計師余婳:獅子山下的追夢人
喬鴻:香港著名設計師余婳:獅子山下的追夢人
編者按:香港青年跨越香江追尋理想,投資移民,在內地展現務實自信的風采,同祖國和舟共濟。內地青年立足香港開創未來,在香港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與香港共創繁榮。人民網與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合作推出2014年“同根同心”特別專題,爲您講述一群在異土奮鬥的青年追求夢想,書寫人生的故事。
她剛過而立之年,卻已經獨資擁有設計公司多年;她初出茅廬,卻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有幸爲香港馬術比賽設計制服;她是在貧困中成長的香港新移民,經過不懈的努力,被評選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她就是香港著名設計師余婳。
“我喜歡簡約而優雅的藝術風格,同時融合傳統的中國元素。”談到自己喜愛的藝術,余婳的眼神散發著熠熠光彩。余婳的夢想就是這輩子能夠繼續自由地創作藝術。“理想是我人生奮鬥的方向和動力。沒有理想,生命就沒有意義。”憑著堅毅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夢想的執著,余婳創造了不凡的人生。
20多年前,8歲的余婳隨母親落腳香港這片土地。車水馬龍的大街,聳入雲霄的樓宇,來來往往的人群說著她聽不懂的語言,這一切對剛剛從雲南來的余婳來說猶如身處異國。
苦学粤语 摆脱“聋哑人”身份
回顧剛到香港的那段日子,余婳笑稱自己就是個聾啞人。到商店買東西時,因爲語言不通,她便用手指著商品向老板示意,然後掏出錢讓老板自己拿。由于文化的差異,余婳初進香港中學時也付了很大的努力去適應。她說,在香港的中學寫簡體字是錯誤的,護照移民,而她在中文科考試中用簡體字作答結果考試不合格。上課時,老師讓同學輪流讀課文,而余婳因爲不會用粵語朗讀,只能尴尬地站著。
雖然適應過程是艱辛的,但善良熱情的香港同學卻紛紛向余婳伸出了友誼之手,即使語言不通也讓她倍感溫暖。課間休息時同學常常主動走到余婳身邊同她聊天。“我們相互聽不懂對方的語言,只好用畫畫的方式交流。”余婳形容當時是“雞同鴨講”,直到過了一個月之後才恍然明白那時同學是在問她名字。這段有趣的經曆至今仍讓余婳十分難忘。
不識粵語給余婳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年少的余婳卻並沒有消極抱怨。“抗拒現實沒有意義,爲什麽不把精力放到努力改善自己呢?”余婳很快投入到粵語的學習中。爲了學好這門語言,她每天堅持看粵語電視節目,苦學3個月後才能與同學老師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最令余婳感動的是,就算是身邊的陌生人,也給予她鼓勵和幫助。有一次余婳搭乘小巴到站時,那名熱心的司機竟然不厭其煩地教她發音,直到余婳說對了地名才“允許”她下車。
如今,余婳已经能说一口地道的粤语,谈吐间展现出自信。这一份豁达自信不仅是她如今所拥有的成功和头衔所赐予的;年少时期不同常人的艰苦历程让余婳有了更多对生活的沉淀和感悟。“生活就是经历。人的一辈子中就算有不好的经历也是经历,比没有经历好多了。” 或许是受艺术审美的培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无论是单亲家庭的背景,还是居无定所的漂泊,亦或是申请综援的无奈,余婳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优雅人生的智慧。
尽显才能 展现艺术家风采
從小就展現出了極強的藝術天賦,小學一年級時,她的素描曾入選奈良的中日友好畫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香港馬術賽的制服設計,更是給年輕的余婳帶來了寶貴的機遇,也成爲她設計師生涯的重要裏程碑。余婳決心做出一套既能表達馬術精神又可以表達香港特色的時尚馬術服裝。在隨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她高效地完成奧運馬術預賽大會工作人員制服以及獲奬頭馬穿著的馬袍設計。“看著贏得冠軍的那匹馬穿著我設計的衣服,心裏真的很滿足。”在余婳心裏,馬術服裝設計不僅是對她努力工作的肯定,更是給她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石。
即使作爲一名設計師,余婳骨子裏還是認爲自己是半個藝術家。“藝術家通過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不需要去迎合他人的口味。”這也是余婳選擇創業成立公司的原因。在她看來,設計師的創作需要考慮顧客的需求,而這種帶著目的去創作的方式難免會有局限性,更何況設計師最終還是被籠罩在品牌的光環之下,這對余婳來說並不能尋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自己設計的作品,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看,它還是我設計的。”
余婳现在已经事业有成,也变成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了!回想起多年在异地的奋斗,她还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遇到的每一个香港人都曾帮助她努力融入香港,使她能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而奋斗。历经生活的酸甜苦辣,余婳凭着一份永不言弃、追求梦想的决心成就了不凡的事业。正如余婳所追求的艺术审美,这位“80后”香港设计师以一颗欣赏的心创造传奇、活出优雅人生,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她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忱,向更多的来港新移民述说美丽的香江带给她的汩汩暖流。(乔鸿顾问曹海扬 实习生 计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