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妆艺”促进新移民融入 华人任艺术总监
中新网2月19日电 据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胡婉婷和格裏沙馬,是妝藝表演隊伍衆多演出中的兩個女生。與衆不同的是,她們有著“新移民”的身份。
原籍馬來西亞霹雳州的胡婉婷(26歲,文員)5歲隨家人遷來新加坡,16歲成爲公民。她四年前第一次參加妝藝大遊行表演華族舞蹈,就對這項大型演出欲罷不能,每年10月必定前來報到。從每年10月到隔年2月的五個月期間,她平均每星期排練兩次,樂此不疲。
印度女孩格里沙马(Greeshma Chandran,18岁)和家人15年前从南印度来新,六年前成为新加坡公民,对妆艺毫不陌生。两年前,喬鴻移民,她第一次看到父親跳舞,那個場合就是妝藝。父親跳著熱情奔放的傳統印度舞,令她深受感染。去年她在國家初級學院完成A水准會考後,就與三四名對舞蹈也有興趣的同學報名參加妝藝,希望把等待成績放榜的時光,花在有意義的活動上。
許多新移民不僅是妝藝的觀衆,也是妝藝的參與者,而爲妝藝貢獻最多的新移民應該就是妝藝的藝術總監範東凱。
今年50歲的範東凱出生于中國福建,1995年成爲新加坡公民。他畢業自北京舞蹈學院,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舞蹈家之一,同窗好友包括當上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執行導演的編舞家陳維亞和張繼剛。
參與22屆的妝藝
1992年,他來新發展後就與妝藝結下不解之緣,至今已參與了22屆的妝藝。通過妝藝,他和衆多合作夥伴成爲摯交,與同爲妝藝創作的新加坡籍妻子菲麗亞傅譜出愛情,也真切地成爲新加坡的一分子。
與他共事17年的妝藝執行委員會主席藍銳勳說,他一開始就對範東凱才華洋溢的藝術細胞留下深刻印象,而後兩人在一起策劃節目時,擊撞出的點子每次都能營造出不同的妝藝。
近年來,妝藝開始具備變化、廣度、深度和高度等多重特質。變化指的是創意,廣度指的是參與人數,深度指內涵,高度指的是高水平。
從2008年的《天網》,2009年的《夜宴》,2010年的《黃河》,2011年的《大傳燈》,去年的《水上妝藝》到今年的《雪中火》,妝藝一年比一年精彩,訪客人數一年比一年多,讓人忍不住驚歎創意制作團隊是如何年複一年的創造驚喜。
範東凱說,他和藍銳勳的關系猶如羽毛球搭檔,通過一來一往的意見交流來豐富和提升點子,呈現出更精彩的妝藝。他爲妝藝創作的理念就是:海闊天空,無中生有,即通過毫無邊幅的想象,創造出令觀衆震撼的藝術效果。他說:“經費是有限的,科技是有限的,只有想象是無限的。”
曾有人說過他不現實,因爲許多局限不容許他創作出他想要的。不過,他認爲局限才是創作空間的開始。譬如,當他遇到創作瓶頸時,就會尋求自我革新,包括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否定自己、觀摩其他表演來攝取藝術養分等。
參與妝藝多年,範東凱的腦海中留著各種各樣的精彩畫面。譬如,1995年的妝藝是天不作美,到了開場節目天空還是下著傾盆大雨,但表演者在雨中擊鼓的激情和澎湃,讓他終身難忘。
幫助大家打成一片
新移民的融入課題在兩星期前的新加坡國會人口白皮書辯論上又掀起熱議。
新加坡官委議員許優美就提出,新移民融入社會的努力不應是一條單行道,新加坡人也需要建立文化能力,因爲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界,將提供更多能彌合分歧、接納不同和表揚多樣性的豐富方案。
對此,範東凱表示十分贊同。他說:“融合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通過對藝術的共同興趣,本地人和新移民能有機會理解對方。”
據他分析,妝藝在這方面的可能性很大,因爲妝藝有三大特質,有助新加坡人和新移民打成一片。這三大特質就是:演出者都是自願參加;表演有一定的隨性成分;節目百花齊放,讓身份和背景不同的人憑興趣而相聚。
藍銳勳則認爲,妝藝的表演者多個月在一起排練、吃飯和休息,以共同的經驗和記憶編織出友誼,新移民不僅通過這個機會認識許多本地朋友,很多在表演結束後還依然保持聯絡。
他說:“妝藝演變至今,早已不是一個單純屬于華族的文化節目,它是跨越背景、年齡和種族、全民參與的慶典,體現出我國多元的文化色彩,也讓表演者展現他們的才華。”
“我們以前是隨緣地歡迎新移民加入表演,但以後的妝藝,我們會邀請更多新移民團體,希望新舊移民能和本地人一起參加這項活動。”
磨合需要時間
不過,一些議員也在國會人口白皮書辯論上質疑現有各種融合活動,如入籍儀式、基層活動和視聽表演是否是自然和有效的融入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