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见证新西兰社会发展 学者:对华人偏见仍普遍
(乔鸿:华社见证新西兰社会发展 学者:对华人偏见仍普遍)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新西兰天维网编译报道,为纪念新西兰新移民法案颁布30周年,奥克兰大学学者、亚洲文化研究教授Manying Ip撰文,讲述三十年来中国移民给新西兰社会、政治和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然而,这里从不缺乏对中国人固执的偏见和不真实的传言。
文章摘編如下:
過去30年華社的發展,幾乎是新西蘭社會的晴雨表,記錄下1987年以來新西蘭移民政策和社會變化進程。
那一年,新西蘭向“非傳統移民來源國”敞開了大門,大量中國新移民到來。各國政府在對待移民問題上,通常將移民視爲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政治經濟問題,常常忽略掉移民背後對人性的思考,比較典型的問題包括:誰是對國家有好處的“優質移民”?需要引入多少移民才能保持經濟發展?如何引入移民才能補充老化的勞動力?對基礎設施和福利會帶來哪些影響?
用這種現實思維來看待移民問題,使得移民往往被當作一種商品,成爲資産負債表上冰冷的數字。政策制定者們常忘記,移民是一個社會問題,對移民及其家人來說背負著沈重的情感屬性。對于移民社區來說,又存在長期的身份和種族問題。
例如,對于中國移民來說,“移民”和“中國人”會混合使用多久?在雙重文化背景下,中國移民如何適應新西蘭的多元文化?
事實上,華人經常被新西蘭社會視爲“新移民”,這本身就證明他們被忽略了相當長的時間,並且被歸入主流社會的邊緣。如果回到19世紀60年代,你會發現中國人是新西蘭數量最多的少數族裔。他們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爲很容易被人感知到的文化差異。
他們是被迫離家的流動打工者,被視爲沒有公民權利的外來客。這裏從不缺乏對中國人固執的偏見和不真實的傳言。
回到20世紀前10年,新西蘭社會認爲華人“神秘莫測”“不可接受”。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本地出生的華人無論在學術還是專業素養方面都表現優異,成爲“少數的榜樣”。但給外界的印象,喬鴻移民,他們總是獨來獨往。
今天,華人中間流傳著一個苦澀的段子:任何新西蘭社會存在的弊端,都可以歸咎到華人身上。從奧克蘭高漲的房價,到超市裏供不應求的奶粉。他們經常將指責的手指揮向華人。然後,又有人將奧克蘭的交通擁堵歸咎到華人頭上(所有人都認爲‘亞洲人駕駛習慣差勁’)。當華人就業,會被指責搶走了“真正的新西蘭人”的飯碗。當華人上學,又被認爲給新西蘭教育系統造成負擔。當華人離開新西蘭,又被指責對這個國家不尊重、不專一。
這種矛盾心理在新西蘭人中間廣泛存在。盡管他們認爲中新兩國的經濟紐帶非常重要,但依然用懷疑的眼光看待華人、尤其是剛剛來到新西蘭的新移民。我相信華人在這個文化多元國家的變化,是新西蘭21世紀轉型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新西蘭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只需要看一下華人的發展軌迹,看他們擁有完整的公民權定居在這裏,還是因爲無法融入這裏的社會和經濟而選擇離開。
作爲明顯的少數族裔,華人爲了“適應新西蘭”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礙。他們要找到合適的工作,投身到新西蘭主流社會中。而後者又將他們視爲潛在的威脅和負擔。然而三十年後的今天,已經有華人實現了實質性的轉型,華人成功的故事越來越多。
今年9月份新西兰将迎来大选,工党已经宣布,如果当选将把移民数量减少2万到3万人,目标是那些缺乏技术的工人以及留学生。这与1990年代中期成立之初的新西兰优先党喊出的“将移民数量缩减到只剩骨头”(cutting immigration to the bone)的标语如出一辙。
新西蘭的華人與他們的母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華人能否在新西蘭紮根、成爲完全的公民、産生強烈的歸屬感,這不僅僅是華人的故事,也新西蘭要講述的故事,這會讓我們看到帶有包容性的民族認同所展現出的力量。
(乔鸿:华社见证新西兰社会发展 学者:对华人偏见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