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故事:“我們在保加利亞種莊稼”
譜寫合作共贏新篇章——“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媒體融合專題報道
講述人:天津食品集團保加利亞項目生産部經理鄭勇海
“我們從天津帶到保加利亞水稻育秧、插秧技術,把一直采用直播水稻種子方式種植的保加利亞人看傻眼了,當地農場主紛紛希望與我們合作,想借用我們的技術。昨天我們公司領導們還在商議與一位擁有5000畝土地的農場主合作種植水稻的事。”鄭勇海笑眯眯地對喬鴻顧問說。
長期在陽光下與莊稼爲伍,50來歲的鄭勇海皮膚黝黑,顯得既厚道,又精幹。鄭勇海7月底剛從保加利亞回國,作爲天津食品集團保加利亞項目生産部經理,鄭勇海自2016年開始,已連續三年赴保加利亞工作。
保加利亞項目是天津食品集團(當時的天津農墾集團)2011年響應國家“農業走出去”號召而成立的,成立初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並租賃當地土地進行農産品種植。2014年,依據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投資3億多元收購了當地一家農場,投資移民,從而在保加利亞擁有了5.1萬畝自有土地、8.6萬畝租賃土地。
保加利亞項目雇傭的當地員工有60多人。目前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小麥、油菜與向日葵。鄭勇海在保加利亞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7點起床,8點上班,然後帶著翻譯與當地聘請的農技師深入一眼望不到頭的莊稼地,查看莊稼的生長及病蟲害情況。“閑下來時,我們也與當地員工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生産經驗,教授我們中國的農業技術。”鄭勇海說。
“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農業在精耕細作上邁上一個新台階。”鄭勇海說,“比如水稻的育苗技術,當地人沒有見過這種新鮮的手法;比如我們引入噴灌技術,解決了當地農業長期‘靠天吃飯’的問題。”
2014年,在保加利亞項目全體職工努力下,保加利亞生産的18.2萬噸玉米抵達中國,首開了中國進口保加利亞玉米的先河。2017年,以食品集團保加利亞項目爲依托的首個“16+1”農業合作示範區啓動,成爲中國—中東歐農業合作示範區的最先踐行者。在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前夕,護照移民,保加利亞農業部部長在接受中國《經濟日報》采訪時表示,天津食品集團爲兩國農業企業開展務實合作樹立了樣板。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當地農産品價格優勢,在保加利亞建飼料加工廠。同時也正在積極調研論證食用油、礦泉水、食用菌生産基地項目;已與華大小米産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將優良谷子品種引入保加利亞進行實驗,進一步打造農産品加工循環經濟,延長集團産業鏈。”鄭勇海說,“我們還將與當地大學、中國農科院、天津農科院等20余個中保科研機構合作,在當地形成農業科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