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资讯海底捞又出新闻:创始人计划退休 拟套现15.6亿港元 如今是新加坡首富
前段時間因漲價風波備受關注的海底撈,近期在資本市場上也愈發受到各種關注:公司上市沒兩年,創始人就計劃退休;一個多月前剛從銀行貸款了21億救急,眼下公司boss卻聯手套現15億;還有人發現,這家本以爲“來自四川”的火鍋企業,注冊地是開曼群島,而公司老板已全家移民,如今是“新加坡首富”……
1
創始人擬套現15.6億
上市沒兩年就計劃退休?
據海底撈公司公告,2020年5月6日,海底撈股東SPNPLtd。及LHYNPLtd。擬以每股33.2港元的價格配售4700萬股股份,占公司已發行股本0.89%。配售計劃于2020年5月11日上午9時完成。
據公司公告
具體來說,就是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實控人張勇妻子舒萍及執行董事施永宏夫婦的子公司在近期高位折價5.4%配售了4700萬股,合計套現15.6億港元。其中,舒萍旗下的SPNPLtd配售2350萬股,施永宏旗下的LHYNPLtd減持2350萬股。兩方各套現約7.8億港元。
原因方面,海底撈解釋稱是“公益上的計劃和安排”,並表示對公司經營沒有影響。有報道顯示,今年1月21日,張勇在成都與簡陽市簽署協議,個人向家鄉捐贈1億元人民幣以提升家鄉醫療機構的基礎醫療設施,資金在下半年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以來,海底撈遭受重創,據中信建投預測,疫情將爲海底撈2020年營收帶來約50.4億元損失。
彼時還一度鬧出了“漲價風波”,引來無數消費者不滿,同時還有部分網友爲海底撈鳴不平,認爲其爲了“生存”,或也是不得不如此……最終,事件以海底撈道歉並降價收尾。(詳情:海底撈、西貝、喜茶正悄悄提價!複工後的餐飲業漲價會否成爲常態?)
不仅如此,海底捞还曾于2月分别从中信銀行、百信銀行获得信贷資金21亿元,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公司的生存压力。
可到了眼下,一边是銀行贷款21亿挽救企业,一边是创始人15.6亿套现获利,護照移民,自然愈發引起外界的關注。
甚至在不少觀點眼中,海底撈這次的15.6億港元可能還僅是一個開端與試探,創始人張勇已啓動了自己的“退休”計劃……
有分析表示,兩周前海底撈曾發布自願公告,宣布了未來10-15年的領導人才接班選拔計劃,意在爲高級管理團隊遠期退休提前儲備與鍛煉人才。而這次套現若市場反應穩定,創始人很有可能繼續進行股份配售計劃,而這也是上市公司發展的必然趨勢。
也有觀點指出,張勇夫婦等創始人退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退休前突然將股份進行配售、轉讓等,因此需要一步步‘套現’離場,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分析認爲,既然啓動了接班人選拔計劃,又將股份進行了配售,也是爲海底撈鋪墊未來規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將品牌做大,如今也到了收取回報的時候,將股權轉化爲收益也是收取創業回報的一種方式。
上市沒兩年就忙著計劃退休離場,有人表示理解創業後的心情,有人卻很好奇,難道退休前這一波上市就是爲了“圈錢套現”?
2
套現的錢去哪兒了?
創始人已是“新加坡首富”
相比創始人的退休計劃,還有不少投資者關注的問題是:套現的錢去哪兒了?甚至有網友擔心:套現的錢,投資移民,該不會真的流往海外了吧?
畢竟,早在2018年公司上市時,就有不少人發現印象中本該是“四川人”的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國籍已然變成了“新加坡”。
這還沒完,上市一年後,隨著海底撈的股價膨脹,創始人張勇的身價也在猛漲,甚至眼下的福布斯富豪榜單中,張勇已直接成爲了“新加坡首富”!
而關于“全家移民”的原因,外界也一直是各種猜測不斷。
有觀點表示,新加坡號稱“全球合法避稅天堂”,個人所得稅最高不超過20%,公司所得稅最高17%,沒有資本利得稅、遺産稅,甚至不在新加坡本地産生且沒有彙入新加坡的收入,還無需交稅……因此避稅方面的原因,也成爲不少業內人士的猜測之一。
事实上,除全家移民新加坡外,海底捞公司的注册地也是远在“开曼群岛”,此前还有消息显示,张勇一家持有的海底捞股份,均是通过“离岸家族信托+BVI公司”持有,資金全部交给信托,放弃所有权隔离债务风险,只作为信托受益人享有受益权,而信托则通过BVI公司持有海底捞股票,像是这次公告中减持股份的SPNPLtd,便是张勇妻子舒萍旗下的BVI公司。
不过,根据此前报道,2018年9月起,中国首次与其他部分国家交换CRS(海外金融账户共同申报准则)信息,中国税务机关将掌握个人境外收入。一旦被列为高风险的纳税人,在面临巨额資金来源不明审查的同时,还得补缴大额的个人所得税。同时,在境外设立的公司还面临25%的企业所得税。
彼時,那些將巨額資産轉移到巴哈馬、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盧森堡、瑞士新加坡、加拿大、新西蘭、巴拿馬等100個國家意圖“避稅”的國內富豪們,不少都受到了“追蹤打擊”。而此後,國內部分富豪再想找到法律的“空子”,進行“合理避稅”,就不那麽容易了。(詳情:中國富人特煩惱:CRS來襲、據說聖基茨護照也漲價了……)
即便如此,改國籍,上市,身價暴漲等一系列既視感頗強的“資本軌迹”,還是引起了不少關注。
此前,當多次表示“不上市”的海底撈終于宣布上市時,曾有在北大教授評論表示:“海底撈是一個平民公司,沒有任何根基,沒有任何背景;現在做這麽大,而且會越來越大。生意越大,麻煩越多;如果我們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煩,可能就多一層保護,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也會幫幫我們。”
然而在隨後的種種消息曝出後,有評論表示,通過重組、上市,張勇讓每家火鍋店的價值增長了150倍,絕對是“資本高手”。
或许正如一些网友吐槽,曾号称要把自家企业打造成“民族企业”的海底捞,如今却是注册地开曼、移民新加坡,且公司危机刚有起色又急着“套现”……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消费者、投資者们又该如何说爱你呢?